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中医学博大精深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医学博大精深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中医应不应该从小学习?
中医不仅要从小抓起,而且国家应该出台一项中医学科知识的学习类科目从小学开始,就像语文和数理化一样。而从三年级开始英语就不需要了,理由是,随着我国进入世贸,美国的堕落,很多国家都在转向我们国家的中文,不仅如此,人民币也逐渐代替美元,只是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们需要一个健康的好身体,西医的费用居高不下和乱收费,中国目前最缺少的就是中医。让中国的中医发扬光大,服务人类是不可缺少的一项技能,所以我认为,中医应该像语文、数学,物理、化学一样重要,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应该配备一个资深的中医教师。一级一级往上抓直到毕业,此件好事多磨,任重而道远。
中医必须从娃娃抓起,从 陈修园的医学三字经到针灸的奇经八脉,从神农本草经到伤寒论 金匮要略必须在15岁前倒背如流。20岁前黄帝内经 易经必须牢记心中,作到对中医了如指掌熟知中医理论的规律,还有各朝历代的中医大家的学术观点必须熟读。浩瀚的中医理论医案在现在的教学模式下根本无法完成,中医是科学更是哲学,人生大部分时间浪费在于中医不搭边的课程上是最大的悲哀。
中医学是一门系统性学科。是中华文明几千年精华。内容深奥,一般人很难理解。
中医应从小学入手,加一些中草药名称,中学加一些中草药药性及人体经络学。就这样,由浅入深系统性学习。
到大学想学医的话,更容易。再加上中西医结合,中医必定能有所突破。
我觉得不应该,因为治病救人是一个严肃而科学的事情,要成为一个中医,必须具备许多条件,推广或提倡从小学中医,不但对中医发展没有帮助,很可能还适得其反。首先,不是每个儿童都会喜欢中医的,如果强迫他们学,就会产生逆反心理;第二,如果从小就学中医,会给人们造成“中医学”人人都会学成的假象,落入庸俗化的窠臼;第三,学中医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治病救人,这绝对不是儿戏,如果把学中医“从娃娃抓起”,心智还未成熟的娃娃,拿着针灸去给小伙伴们做“试验性治疗”,可想而知会有什么后果。
赞同中医应当从小开始学起。
因为中医博大精深,内涵深奥,短时间很难有所进取突破,很多老中医之所以能够有所造诣,一般他们都是从幼小年纪就开始学医,一直坚持孜孜不倦的钻研实践,否则就不可能有所造诣。同时,中医学领域很多学科有待突破性研发,要想学有所成是需要强大的动力支撑和坚韧不拨的攻坚毅力。衷心祝愿华夏民族的中医药文明振兴繁荣!
如何理解张介宾提出的医易同源观点?
感谢诸位朋友参与我的提问。
现将我的理解回答如下:
“医易同源”的说法,由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(介宾)正式提出,并作了相当系统的论述,这以后经医易专家不断完善,内容更为丰富完整。
此说并非空穴来风凭空臆造,自有其渊源深远的历史背景。
医易自来关係密切。人类社会早期,医与巫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,曾融合为一,中国也不例外。《易经》作为筮书,其编辑者就把当时的重要医理采入卦爻辞之中。医学与巫术分离之后,医学独立发展又与易学哲学化演进同步进行,互相影响,相得益彰,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极具特色的医易融合的局面。
据《左传》记载,在春秋时代,一位姓和的医生为晋国公候看病,就借《周易》盅卦的卦名和卦象,为其分析病情。后来的《黄帝内经》、张仲景《伤寒杂病论》及其他医学名著,都有易学的内容和观点。唐代王冰注次《素问》就大量引用《易传》内容。药王孙思邈更提出:“不知易,不足以言太医。”明代名医李时珍等人在各自医著中,无不以易学为其重要理论根据。
所以张景岳(介宾),提出“医易同源”说,只是顺势而为对医易关係的一次总结。指出了医和易是“理”和“用”的关係,为医易会通指出了努力方向。:
张景岳特别强调人与天相统一观点。认为阴阳二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和人身体共同的物质基础,人体结构与天体是相似的,说道:“天地之易,外易也;身心之易,内易也。”“医之为道,身心之易也”。
在张景岳(介宾)看来,易学所述天体变化的易之道理,也适用人体的刚柔、动静、升降、屈伸、虚实、表里、逆顺诸多现象。
张景岳还论述了易学中太极、两仪、四象、八卦、六十四卦和六爻象数在人体结构和生命过程中的体现。还认为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各种图象,不仅可表示天地节气变代,也可用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过程。
现在,“医易同源”已成易学界和中医学界的共识,但也应特别指出,易理只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渊源之一,并非全部!
中医学博大精深自还有其他各项理论基础作强大支撑的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医学博大精深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中医学博大精深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